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256.“使义人与恶人一同死亡,让义人与恶人一样”表示良善不能死亡,因为邪恶能与它分离。这从“义人”和“恶人”的含义清楚可知:“义人”是指良善;“恶人”是指邪恶(参看2250节)。因此,“使义人与恶人一同死亡”是指使良善与邪恶一同死亡。由于这些事不可以发生,并且只是想想就造成惊恐,所以内义就把它们放到一边,同时以这种观念来代替它们,即:良善不能死亡,因为邪恶能与它分离。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要知道,人从婴孩或童年初期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所思所行的一切良善都会保留下来;这同样适用于一切邪恶,事实上,就连邪恶的最小粒子也完全不会消失。良善和邪恶两者都被刻在他的生命册(也就是他的两种记忆)上,并刻在他的本性或真我(也就是他的性格和性情)上。他从这良善和邪恶,或说从这种物质为自己形成一个生命,可以说形成一个灵魂;死后,这生命或灵魂的本质保持不变。但良善从不与邪恶混在一起,邪恶也从不与良善混在一起,以致它们无法分离;否则,这人必永远灭亡。主确保它们不会混在一起。当人进入来世时,如果他过着爱与仁之良善的生活,主就会将他的邪恶分离出去,并利用他里面的良善把他提入天堂。而另一方面,如果他过着邪恶的生活,也就是说,过着违背爱与仁的生活,主就会把他里面的良善过滤掉,他的邪恶便将他带入地狱。这就是每个人死后的命运。但这是一种分离,决不是完全除去。
此外,由于人的意愿,也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已经完全毁掉,所以主将这毁掉的部分与另一部分,也就是他的理解力部分分开,并在那些正经历重生的人里面将仁之良善植入这理解力部分,再通过这理解力部分植入一个新意愿;他们就是那些有良心的人。一般来说,主也以同样的方式将邪恶与良善分离。这些就是“良善不能死亡,因为邪恶能与它分离”这句话在内义上所表示的奥秘。
2049.“从不属你种的一切外人”表示教会之外的人。这从“外人”的含义清楚可知,“外人”是指那些不是出生在教会,因而没有信之良善和真理的人,因为他们不知道信之良善和真理。“外人”也表示那些处于外在敬拜的人(关于他们,可参看1097节);尽管在这种情况下,论述的主题是教会之内的人。然而,此处论述的主题是最广泛意义上的主的教会,所以“外人”表示那些不是出生在教会的人,如外邦人或非基督徒。教会之外的外邦人或非基督徒可能拥有真理,但没有信之真理。他们的真理类似十诫,即:要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奸淫,不可贪恋他人的东西,以及要敬拜神。然而,信之真理是涉及永生、主的国和主自己的一切教义教导。外邦人或非基督徒不可能知道这些教导,因为他们没有圣言。
这些人就是虽“不属你种”,但要一同受割礼,也就是洁净的“外人”所表示的人。由此明显可知,他们和教会之内的人一样能被洁净,这种洁净由他们受割礼来代表。当他们抛弃污秽的爱,彼此生活在仁爱中时,就被洁净;这时,他们活在真理中,因为一切真理都与仁爱有关;但这些真理属于上述两种类型中的第一种。那些活在这些真理中的人很容易吸收信之真理,即便活在肉身时没有吸收,在来世也会吸收,因为信之真理是仁爱的内在真理。事实上,这时,他们只喜欢被引入仁爱的内在真理。构成主国度的,就是仁爱的内在真理(参看932, 1032, 1059, 1327, 1328, 1366节)。
在来世,仅仅知道信仰的认知或知识不算什么,因为就连最坏的人,甚至地狱里的人也能拥有这些知识,有时知道的比其他人还多。重要的是照这些认知或知识去生活,因为一切认知或知识都以生活为目的。学习知识若不是为了生活,那么这些知识将毫无用处,仅仅使人们可以谈论它们,由此在世上被视为有学问的人,升到高位,赢得好名声,积聚财富。由此明显可知,信仰的认知或知识的生活无非是仁爱的生活。事实上,律法和先知,也就是信的整个教义,连同它的一切认知或知识,在于爱主和爱邻,谁都能从主的话(马太福音22:34-39;马可福音12:28-35)清楚看到这一点。
尽管如此,教义,也就是信仰的认知或知识对仁爱生活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它们,仁爱的生活无法形成。死后拯救一个人的,就是这种生活,绝不是没有仁爱生活的信仰生活,因为没有仁爱,就不可能有任何信仰的生活。过着一种爱与仁之生活的人就拥有主的生命在里面,没有人能通过其它任何生活而与主结合。由此也清楚可知,信之真理若不植入仁爱,决不能被承认为真理;也就是说,承认被人们大量谈论的真理是不可能的,除非表面上或口头上,因为人们从内在,或从心里否认真理。如前所述,一切信之真理都以仁爱为目的,如果仁爱不存在于它们里面,那么它们就会从内在被弃绝。当外层被除去(如在来世的情形)时,内层的性质就显而易见了,即:它们与一切信之真理完全相反。如果人们活在肉身期间缺乏仁爱的生活,也就是缺乏相爱,那么在来世接受它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死后,等待他们的,是他们在世上所过的生活。事实上,他们厌恶并憎恨相爱。这些人仅仅靠近过着相爱生活的社群就会颤抖、战栗,感到痛苦。
这些人虽出生在教会,但仍被称为“身心未受割礼的外人”,他们不可进入圣所,也就是主的国度。以西结书所指的就是他们:
心没受割礼,肉身没受割礼的外人都不可入我的圣所。(以西结书44:7, 9)
同一先知书:
在这样荣耀昌大上,在伊甸诸树中,谁能与你相比呢?然而你要与伊甸的诸树一同下到地府,在未受割礼的人中间,与被剑刺死的人一同躺卧。(以西结书31:18)
这论及法老,法老表示总体上的记忆知识(1164, 1165, 1186, 1462节)。要与他们一同下到地府的“伊甸诸树”也表示记忆知识,不过是信仰认知的记忆知识。由此明显可知,“未受割礼的”在内义上表示什么,即:一个纵情于污秽的爱和伴随这些爱的生活之人。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